校园动态

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零食”,诱骗青少年吸毒!当心!

文章来源:行业动态 2020-07-03 1208 TAG标签

近日,海南三亚警方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案。

犯罪分子把“毒品”掺在饮料中,伪造成正常饮料的模样,试图贩卖。

这种被“毒品”掺杂的饮料中,含有“γ-羟基丁酸”,滥用含有这种物质的饮料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等症状,与酒精并用会加剧危险性,甚至会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属于新型毒品。

警方表示,这类新型毒品外包装比较有迷惑性,成瘾性也非常高。

它的成瘾性非常高,经常可以迷惑到一些青少年,千万不要去碰陌生人提供的一些东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种类数量庞杂,按流行时间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

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早期毒品。

新型毒品主要指冰毒、摇头丸、K粉等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

毒品具有成瘾性强、毒副作用强、复吸率高的特点,对身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除了常见的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穿着虚假的外衣偷偷渗入防范意识不强的人群中。

它们被包装成奶茶、巧克力、饮料、果冻、跳跳糖、棒棒糖、茶叶、邮票等。

前段时间,就曾爆出这样一则事件。

一名妈妈看到女儿艰苦备战高考,打算去找点“偏方”给她助攻。

她悄悄购买了一瓶“聪明药”塞给女儿,并告诉女儿:“这是聪明药,吃了成绩会变好,你试试。”女儿接过妈妈手中指甲壳大小的白色药片,她望了一眼妈妈,对于妈妈的信任,又想了想那些无论如何都无法的克服的学业难题,她抬起水杯,将手中的药片一咽而下。

女儿开始了她的“吃药之旅”。

最开始,她在每天早晨去上学的时候吃上一片,感觉身上发生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慢慢的,女儿发现自己好像有点上瘾了。

两三个月后,女儿的服药量从一开始每天一片,到了每天两片,每天三片,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她都会吃下聪明药。

“聪明药”果然见效了,女儿发现自己的课堂专注度愈加提高,刚听完的物理课,只要课后做一会习题,马上就能轻易学会新知识。

吃了“聪明药”的两个多月的月考,女儿第一次考进了班级前十。

得到往往都伴随着付出。

服药一个多月时,女儿就开始了掉发,曾经乌黑亮泽的头发慢慢变得黯淡无光,犹如枯草般扒拉在头皮上。

因为已经上瘾,接着她又继续服药,而且剂量越来越大,最后她不得不为了买更多药,撒谎向父母要钱。

为了持续不断药,平时温和、不跟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和妈妈大喊:“当初是你给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当妈妈带着女儿来到了医院检查,医生检测后发现,女儿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含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物质,正是大家所俗称的“摇头丸”。

“世上没有后悔药,聪明药亦如是。”

毒品早已不只是成人世界的鬼魅,犯毒分子早已将他们肮脏的双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央视新闻就曾报道过一款,在KTV售卖的“潮流饮品”,很多青少年为追求“时髦”,而去尝试了这种过度包装的陌生饮料。

哪里知道这其实是一款,含有γ-羟基丁酸的新型毒品,它无色无味,喝下可能会,丧失记忆,失去意识,甚至昏迷死亡。

不止有上面这些华丽的“外衣”,狡猾的贩毒分子还会将毒品伪装成,下面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零食”,以诱骗青少年吸毒。








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请一定要购买正规渠道的食品和玩具,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神药”,也要提醒孩子,不要随意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免责声明:*注:本文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于网络。

消息提示

关闭